稳扎稳打:美的近40年的全球化进阶之路
关注我们
从20世纪80年代一台转页扇的出口起步,到收购德国库卡、日本东芝等国际巨头,再到海外营收连续6年占比超40%,美的以“三不一小”原则为锚,在风险可控中步步为营,用技术合作、跨国并购、本土化运营的“组合拳”,悄然完成从代工小厂到全球科技巨头的蜕变。它的全球化历程,既是中国制造崛起的缩影,也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了“长期主义”的范本。
美的全球化之路
美的全球化发端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,起初借助小家电 OEM 业务积累经验,随后通过合资与收购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。1998 年,美的收购东芝万家乐,由此获得空调压缩机技术,成为国内首家掌握空调核心技术的企业。2001 年,美的又收购了日本三洋磁控管工厂,进一步完善了微波炉产业链。
近年来,美的加快了全球化的脚步。2016 年,美的实施了三项重大跨国并购,总金额超过 300 亿元人民币,其中包括收购东芝白电 80.1% 的股权、意大利中央空调品牌 Clivet 80% 的股权,以及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 94.55% 的股权。这些并购显著提升了美的的技术实力,进一步拓展了其全球业务布局。

美的海外业务布局与国际化进程
美的集团的海外业务已广泛覆盖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。2021 年,其海外业务收入突破 1376 亿元人民币,占总营收的 40% 以上。
为强化海外市场拓展,美的成立了海外品牌建设专项团队,积极推动渠道下沉,新增自有品牌销售网点超过 4.3 万家,总数达到 15 万家以上。此外,美的大力布局海外电商,试点 DTC(Direct to Consumer)模式,并成立海外电商公司,组建专业团队,有力推动了电商业务的增长。2021 年,美的海外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 65%,在美国亚马逊的 8 个细分品类中进入销售前三。
近年来,美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,海外营收连续 5 年超过千亿,连续 6 年占比超过 40%。回顾历史,美的的国际化始于 1985 年 5 月 17 日,当时创始人何享健带领高管首次出国考察日本,这一举措标志着美的正式迈出国际化的第一步。
从 “全球经营” 到 “全球突破”,国际化始终是美的的核心战略。
37 年来,美的持续探索和推进国际化进程,从最初的海外考察发展到如今的全球布局,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,如设立海外研发中心、收购国际品牌、拓展海外渠道等,逐步实现了从 “中国制造” 到 “全球运营” 的转变。在这一过程中,美的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,还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。
美的国际化推进原则

若用一个字概括美的国际化推进原则,那便是 “稳”。无论是早期的产品出口、对外合作,还是后期的海外建厂、收购兼并,美的始终秉持务实、稳健的策略,不涉足高风险领域,只选择风险可控、自身可承受的海外项目。
具体而言,美的的 “稳” 字原则可进一步阐释为 “三不一小”:
不背包袱
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,美的便领先国内同行开启出口业务。1987 年,其出口创汇达 400 万美元,1988 年增至 810 万美元。即便在海外业务上取得领先,美的依旧脚踏实地,专注于 OEM 业务,并未在海外进行大规模硬件投资或品牌推广。
美的的策略是:能合作就不独自从头开始,能卖产品就不急于打造自有品牌,能先设办事处就不急于建厂。走出去的步伐要积极,但不能因此背上沉重的包袱。
不抗大旗
进入 21 世纪,中国企业纷纷加快 “出海” 步伐。2000 年,海尔在美国开设工厂;2003 年,TCL 收购法国汤姆逊;2004 年,联想收购 IBM,上演 “蛇吞象” 之举。
美的作为白电行业的领军企业,同样面临外界和内部要求加大海外动作的压力。然而,何享健始终保持清醒,强调 “要学习国际化的标杆企业,但绝不能脱离美的实际情况”。
实际上,美的在 1997 年曾考虑在越南建厂,但经过调研发现,尽管越南工资水平低,但其产业配套能力差,综合成本未必低于中国。最终,美的的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直到 2007 年才在越南落地。
不要冒进
美的在国际化进程中,始终坚持稳步推进,不盲目跟风,不急于求成。
2008 年,何享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美的走国际化道路是顺势而为,水到渠成,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每一个脚印都踏得实实在在。”
无论是 1997 年没有贸然在越南建厂,还是 2006 年主动放弃收购 GE 家电,以及在谈及海外自有品牌出口时,何享健都表现得极为冷静,“我们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自有品牌,但在世界大部分国家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 OEM 上,因为还没有能力出口自有品牌。” 何享健认为,国际化道路漫长,不能急于求成,需要脚踏实地。
小步快跑

美的的国际化历程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通过 30 年的积累,从产品出口、技术合作、对外合资、设立海外分公司、建立海外基地等一步步扎实推进。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 “小步快跑”,为美的近年来的大手笔海外并购奠定了基础。
美的的海外并购,如收购德国库卡、日本东芝白电等,都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实力之上。通过 “三不一小” 原则,美的在国际化道路上稳步前行,实现了从 “中国制造” 到 “全球运营” 的成功转型。
1986年:美的转页扇开始出口,标志着美的开始进入国际市场;
1987年:美的实现批量出口,走上外向型出口道路;
1988年:获得自营进出口权,产品开始占领北美、欧洲、东南亚等市场;
1991年:连续4年保持全国台扇、地扇出口第一;
1993年:与东芝公司正式建立技术合作关系,开始技术合作;
1995年:开始空调出口业务,进一步拓展产品线;
1998年:先后与三洋、日立在电饭煲产品上进行技术合作,加强产品技术实力;
2000年:美国分公司、欧洲分公司、日本办事处投入运营,之后韩国办事处、新加坡办事处相继成立,标志着美的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。
美的为什么要国际化
国际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,美的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深刻认识到这一点。当时,国内风扇市场竞争异常激烈,美的为避免陷入恶性竞争,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,果断制定了 “走出国门” 的国际化战略。尽管国际标准严苛、海外市场开拓难度巨大,美的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 , 确保了产品质量和交货时间,最终成功将海外市场开拓为一片蓝海。
1988 年,国家实施经济治理和银根紧缩政策,许多国内风扇厂因恶性竞争陷入困境。而美的由于提前布局海外市场,不仅成功避免了负面影响,还连续 8 年成为大陆家电行业出口创汇的佼佼者。
美的国际化战略的四大收益

资源
国际化使美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,有效降低成本,提高运营效率。例如,美的在 1997 年因成本因素放弃在越南建厂,但 2007 年基于关税、进出口和消费者服务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,重新进入越南市场,最终实现了更低的资源利用成本。
增长
海外市场持续为美的注入增长动力。20 世纪 80 年代的国际化策略让美的早早受益,其营收从 2000 年的 100 亿增长到 2010 年的 1000 亿,再到 2017 年的 2000 亿,2021 年预计突破 3000 亿。仅依靠国内市场,难以实现如此快速的规模扩张。目前,美的的海外营收占比已超 40%,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,甚至超过三分之二。
能力
国际化有力促进了美的在多个方面的能力提升。通过与国际企业如日本松下、东芝、韩国三星、LG、美国 GE 和艾默生等的合作与学习,美的在产品开发、市场营销、生产制造、财务管理、人力资源、资本运作和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快速进步。
风险
国际化布局有效降低了美的的经营风险。即使某一地区或环节出现问题,也不会对整个集团造成重大影响。这种全球化的布局策略为美的提供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。
国际化不仅是美的增长的重要引擎,还为其带来了资源整合、能力提升和风险控制等多重收益,是其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
美的国际化推进路径

美的的国际化路径既不像海尔那样先着力打造品牌,也不像 TCL 那样大举进行收购,而是采取了更为稳健、典型的中国企业出海策略,具有较强的实操参考价值。美的的国际化进程可分为三大阶段和十个具体步骤。
三大步
为你打工:引进设备、贴牌出口、建立渠道。在这一阶段,美的集团通过为全球家电巨头代工生产积累全产业链经验,在试错中打磨出成熟的产品体系和商业模式,为全球化布局奠定坚实基础。
和你一起:技术合作、资本合作、合资建厂。在这一阶段,美的集团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技术合作、资本合作和合资建厂,共同推进国际化进程。
以我为主:自建工厂、研发布局、跨国并购、品牌运营。这一阶段美的集团通过自主建设工厂、进行研发布局、进行跨国并购和品牌运营,实现自主掌控和主导国际化进程。shife
十小步
1. 引进设备:美的早在 1985 年就引进了中国第一台高速冲床,并持续从德、日、韩等国引进先进设备,为产品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2. 贴牌出口(OEM):从 1986 年开始,美的通过 OEM 模式出口产品,至今已近 40 年,积累了丰富的与国际巨头合作的经验。
3. 建立渠道: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,美的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建立分支机构。2000 年,美国、欧洲和日本分公司相继成立,目前在全球已拥有 200 多家子公司。

4. 技术合作:美的通过与三洋、日立、东芝等国际公司开展技术合作,显著提升了产品技术和研发能力。例如,1986 - 1998 年间,美的与三洋、日立在电饭煲技术上进行了深入合作。
5. 资本合作:美的与海外顶尖企业开展资本合作,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与开利的长期合作,包括成立合资公司和收购股权等。
6. 合资建厂:美的通过合资方式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,例如 2007 年在白俄罗斯、2010 年在埃及和匈牙利、2012 年在印度和巴西等地建立工厂。

7. 自建工厂:除了 2007 年在越南建立最大的海外生产基地外,美的较少采用自建工厂的方式,这充分体现了其低风险、稳步推进的特点。
8. 研发布局:美的先在国外实现销售,再建立生产基地,最后布局研发中心。2015 年,美的在美国成立了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,目前已在全球构建起 “2 + 4 + N” 的创新网络。
9. 跨国并购:从 2016 年开始,美的进行了多笔海外并购,包括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、意大利 Clivet、德国库卡、以色列高创和泰国日立压缩机工厂等。这标志着美的国际化进入了全新阶段。
2016年: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。收购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。
2017年:收购德国库卡(KUKA)。收购以色列高创(Servotronix)。
2020年:收购泰国日立压缩机工厂。
10. 品牌运营:美的从 OEM、ODM 逐步向 OBM 转变,并收购海外品牌,形成了多品牌组合,如美的、东芝、Clivet、Eureka、库卡等。美的计划到 2025 年,海外销售收入突破 400 亿美元,国际市占率达到 10%。
国际化与出海战略,早已不是企业发展的“可选项”,而是时代赋予的“必答题”。
美的集团近40年的全球化实践深刻印证:在产业边界消融、市场壁垒重构的今天,唯有主动拥抱国际化浪潮,才能突破增长天花板,构建可持续竞争力。通过前瞻性的海外布局,美的不仅规避了国内市场的红海厮杀,更在全球技术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中占据关键节点——从代工出口到品牌出海,从技术引进到标准输出,每一步都彰显着“走出去”战略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催化作用。
这背后揭示的,是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顶端攀升的必然路径:当本土市场渐趋饱和,出海便成为企业获取增量市场、吸纳创新资源、构筑风险护城河的核心引擎。美的的案例昭示,国际化不是简单的市场平移,而是通过全球资源配置实现能力跃迁的战略选择。在双循环格局加速形成的当下,中国企业更需要以美的为镜,将出海战略从“被动求生”升维至“主动布局”,用全球视野重构商业版图,方能在世界经济格局重塑中赢得先机。
内容来自:《卓越运营:美的简单高效的管理逻辑》
出海远民公司介绍
-
出海俱乐部:提供专业咨询、线下公开课、企业内训等会员服务; -
出海训练营: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的黄埔军校;
-
全球化建议书:通过十大维度诊断中小企业全球化阶段和能力,为其出海战略制定提供决策依据;
-
海外建厂报告:深入分析海外投资设厂的优劣势与成本对比,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;
-
国家总经理发展项目:培养和储备国家总经理后备干部人才梯队,支撑企业中长期全球化发展;
-
出海咨询:战略、营销服、HR、渠道、品牌、财经、合规、行政、公共关系、ESG等领域;
-
海外陪跑:陪同客户直接到海外业务现场协助方案落地。
出海远民专著